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走进惠州 >> 文章详情

书写美丽中国“惠州篇章”

作者:年松文化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17/11/9 20:30:17 点击:1966 属于:走进惠州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从象头山、罗浮山再到南昆山,从西湖、红花湖再到东江,千山竞绿、万水皆清。地处华南地区经济发展最活跃的珠三角,惠州正以绿水与青山相伴、都市繁华与田园风光交相辉映的 “美丽”姿态,向世人展现着无穷魅力。
  绿色是惠州这座山水城市的底色。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一连串“国字号”荣誉,让惠州生态优势声名远播。惠州不忘初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五位一体、绿色跨越”,加快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融共赢的新路子,书写了美丽中国的“惠州篇章”。2009~2016年,惠州GDP年均增长12.4%,2016年达到3412.2亿元,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五。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以“绿色化”为统领建设“现代化”
  秀水蜿蜒的东江,是东江流域人民的母亲河,是粤港4000万人民重要的饮用水源。
  聚焦这江备受瞩目的 “生命水、政治水”,一个关于舍与得的故事广为流传:一家国外企业曾想在惠州一个产业园区投资2亿美元的项目,不过其污水排放达不到东江流域严格的排放标准,最终被坚决否决。
  舍得大项目,换来好环境。这是惠州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守住生态底线谋发展的生动案例。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一段时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面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一时增长的诱惑,惠州牢牢守住发展底线,坚持“取舍有道”,构建“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环保约束监督机制,用一条条生态“红线”、环保“高压线”,向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生产方式说“不”。
  “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抛离‘绿色化’去谈‘现代化’。”历届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践行新理念,始终把生态建设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以“绿色化”为统领建设“现代化”,把“绿色化”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才能守住“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相得益彰。
  从2006年提出“生态旺市”战略,到2013年提出“五位一体”绿色跨越发展道路,再到2015年明确“十三五”发展思路,强调“绿色发展始终是核心理念,绿色化始终是目标追求”,直至去年底提出努力把惠州建设成为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这些目标和思路既一脉相承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惠州对绿色化理念的坚守和笃行。
  绿色需用汗水浇灌,践行绿色化理念要以法律制度作保障。自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惠州先后为一条江(西枝江)、一座城(历史文化名城)、一座山(罗浮山)、一个湖(惠州西湖)的保护进行立法,用法律红线守住生态底线,用制度红利保障绿色发展行稳致远。
  
 ■夯实绿色发展基础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这一系列表述,勾勒了绿色发展“路线图”。
  近两个月来,从中海油惠炼二期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试车成功,到埃克森美孚惠州石油化工综合体项目成功签约,位于环大亚湾新区的大亚湾石化区喜讯频传,距离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更进一步。
  令人欣喜的是,大工业、大石化与好空气、好生态在这里并行不悖,石化区内蓝天白云常伴、空气清新宜人。这是怎么做到的?答案是一以贯之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行“碳规”的约束引导,废水废气废渣“吃干榨净”循环利用,企业之间“隔墙供应”,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关联度高达85%,这些都是大亚湾石化区能够保持好空气的“秘诀”。
  镜头切换到潼湖生态智慧区,这个区域已成为广东乃至华南地区的一块投资热土,一大批创新资源正在这里高速、高端、高度聚集。成功引进思科潼湖科学城、华大基因、碧桂园创新小镇、中国高校(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一批高端项目,引进22所高等院校研究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约共建哈工大国际教育科研基地。可以预见,随着一大批引领性重大项目和高端研发机构的落户,潼湖生态智慧区这个广东省最大内陆淡水湿地的周边区域,必将崛起成为一座生态与智慧并重的创新之城。
  潼湖生态智慧区和环大亚湾新区,正是支撑惠州绿色跨越发展的“绿色引擎”和“蓝色引擎”,成为引领全市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强大“内核”。
  近年来,惠州还狠抓产业结构调整,精算生态账,着力做好产业发展“加减法”。一方面,推动节能降耗做“减法”,突出抓好电力、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加大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力度;另一方面,发展绿色产业做“加法”,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商贸服务、现代物流、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低碳化发展。
  正是这一系列举措,夯实了惠州绿色发展的产业基础,促进了生产方式绿色化。以绿色为引领,惠州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为支柱,汽车与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等产业共同发展的“2+2+N”现代产业体系。
  惠州的实践证明,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能够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人人共享“绿色福利”城在山水中、家在花园里
  在惠州,流传着一则“龙须沟”蝶变“金山河”的佳话:一条过去污水横流、臭气熏天、长约10公里的臭水沟,经过10个月的全面整治,实现“河畅、水清、岸绿、路通、景美、人悦”,直接惠及沿岸10多万居民,获住建部颁发“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如今,对生活在惠州这座城市的人而言,最直接的感觉是不仅家门口的公园、绿地增多了,大大小小的湖泊、河流水质环境也在悄然改善。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建设生态文明,让人人共享“绿色福利”。惠州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城乡一体统筹谋划,增绿、治水、大气治理协调推进。
  让城市生态环境 “活起来”。惠州投入“三个100亿”治水,一条条河涌和城市黑臭水体获 “重生”,变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休闲好去处;“惠州蓝”享誉全国,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0%以上,连续两年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三;国家森林城市声名远播,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2.42%,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85平方米,城市居民出行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美丽海湾成热门旅游景点,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全省最佳,优质海水沙滩吸引挑剔的海龟产卵……
  让乡村人居环境靓起来。走进博罗县长宁镇松树岗村,宽敞干净的村道、富有岭南特色的民居、绿树成荫的休闲广场,农村的新气象扑面而来。该村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走上村美、民富、善治的新农村建设道路。近年来,我市开展了美丽乡村“三大行动”,每年投入20亿元治水、20亿元种树,让村庄“脱胎换骨”,“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荫化”正成为现实。目前,全市省级生态镇、各级生态村占比超过90%。
  当前,惠州正开展 “护蓝”“清水”“净土”“碧海”“增绿”“低碳”等绿色城乡“六大行动”,努力让“城在山水中、家在花园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惠州人的切身感受。
  惠州正在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大道上阔步前行!今天的惠州,一座依山伴湖与拥江抱海浑然天成、都市繁华与田园风光交相辉映、“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融共赢的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画卷正徐徐展开。

回到顶部